社港“正骨铁手”江林提名全国道德模范|山水洲城记
社港“正骨铁手”江林提名全国道德模范|山水洲城记
社港“正骨铁手”江林提名全国道德模范|山水洲城记5月23日,《中央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导小组关于表彰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(mófàn)的决定》发布。其中,“江氏正骨(zhènggǔ)术(shù)”第三代传人(chuánrén)、浏阳市骨伤科医院骨伤科主任医师、名誉院长江林获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,同时也是长沙唯一一个获奖者。
在浏阳社港镇(zhèn),江林的名字无人不晓。1952年,江林出生在湘赣边界一个骨伤(gǔshāng)医生世家(shìjiā),家族流传下一套独具特色的“江氏正骨术”,对治疗骨折、骨伤有独到之处。行医54年,他凭借一双“正骨铁手”,铸就(zhùjiù)了当地的一块金字招牌。
今天,和橘洲君一起走进他的(de)故事。
记得(jìde)那是一个工作日的午后,橘洲君走进浏阳市骨伤科医院,江林的诊室里人头攒动。在等待江院长(yuànzhǎng)的间隙,橘洲君点开(kāi)了浏阳市骨伤科医院公众号的挂号页面,只见“江林名医(míngyī)团队”近5天的号源全满了。
“这里(zhèlǐ)按着疼吗?这样有感觉吗?”未见其人,先闻其声,偌大的诊室里,一个(yígè)办公桌被病人(bìngrén)团团围住,橘洲君只得踮起脚尖,这才看到中间穿着白大褂的江林。只见他坐在一个离地不到20厘米的办公椅(bàngōngyǐ)上,俯身检查(jiǎnchá)患者的伤处,这个“专属座椅”,四个滑轮灵活转动,椅面却低矮得与寻常办公椅不同。
“您坐这么(zhème)矮,办公不方便吧?”
“这是我(wǒ)用汽车废弃的座椅(zuòyǐ)改造的,这个椅子跟了我20多年了。”面对橘洲君的疑惑,江林轻轻握住一(yī)位腿伤患者的脚踝,顺势将座椅滑向(huáxiàng)对方膝弯:“骨科很多病人(bìngrén)都是腿脚伤病,你看,我一伸手就能摸到病人的伤处,省得他们费力抬腿,减少病人挪动,增加我的挪动,看病就更方便了。”
这样(zhèyàng)“与人方便”的细节贯穿了江林的日常。
凌晨四点半(bàn),天(tiān)还未亮,社港镇的(de)街道寂静无声。江林已推门而出,步行10分钟抵达医院。查房、问诊、手术……今年73岁的江林,早已过了退休年龄,却依旧坚守在工作岗位,上午看门诊、下午(xiàwǔ)进(jìn)手术室,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,全年出勤超过350天。这样的日程,他坚持了近20年。一年下来,江院长的在诊时间大概有(yǒu)3600多个小时,接诊的患者约3万人。
“我从佛山坐高铁来的,右肱骨骨折两个月了都没见好,都影响工作了。”在诊室门口,橘洲君(júzhōujūn)看到(kàndào)了一位58岁的陈先生,他手里攥着X光片,裤腿上还(hái)沾着建筑工地的泥灰,“工友们都说,浏阳社港的江院长正骨之术一绝,我抢了好几天的号(hào),终于抢到了。”
“我只想让更多人看上病(bìng)。”这是江林朴素的心愿。每天,数百名患者从(cóng)湘鄂赣以及周边省市(shěngshì)慕名而来。为缩短患者等待时间,江林将门诊时间提前至清晨(qīngchén),每天门诊人数上百人,每年开出的药方超25万服。
“江院长的号才(cái)16块钱!”从娄底新化县过来的方女士手里拿(ná)着刚开的药方,语气里透(tòu)着轻松,“我这骨折在别处看,都说要动大手术,家里人连救命钱都备好了。刚才江院长摸了摸就说不用开刀,悬了好几天的心(xīn)可算是落了地。”
作为医院的业务带头人,江林坚持平价挂号,不设(bùshè)专家号,始终恪守“低(dī)手术率、低费用、低住院率”的惠民原则,严格执行3条铁律:能手法复位的,不动手术治疗;能门诊(ménzhěn)治疗的,不住院治疗;能钢针闭合固定(gùdìng)的,不切开钢板固定。
采访间隙,橘洲君翻开诊室(zhěnshì)窗台前泛黄的心声本,一个个“感谢”跃然纸上,一声声倾诉饱含深情,都是“病人至上(zhìshàng)”最生动的注脚。
“第一次去北京,长城也没去,颐和园(yíhéyuán)也没去,故宫(gùgōng)更没去,开了会就回去了。为什么?家里病人(bìngrén)(bìngrén)在等啊!来参加这个节目,我都买了今天晚上的飞机票,还有好多好多病人等着我啊。”5月23日晚央视综合频道《中国中医药大会》(第二季)《湘鄂医道》聚焦江林,节目中他谈及两次进京经历时感慨(gǎnkǎi)道。
“您像钉子钉在了(le)这个小镇一样,都很少出门。”
“坚持一亩三分(sānfēn)地,不让病人扑空,不让病人失望。”
“一个人带火一个小镇。”节目中,湖南(húnán)中医药大学校长易刚强如此评价(píngjià)。
社港是一个人口不到5万人(wànrén)的小镇,离长沙市区有80多公里的车程,正因(zhèngyīn)江氏正骨医院蜚声三湘四水,给小镇的市场繁荣、文化旅游和消费都带来了放大(fàngdà)效应。
“全院床位很紧张,我们测算了,每个(měigè)患者住院基本不能超过一周,这样可以释放‘流动性’。”社港医院副院长罗鹏告诉橘洲君,医院过去(guòqù)就是一家普普通通的(de)乡镇卫生院(wèishēngyuàn),1992年起挂牌骨伤科医院后瞄准细分赛道、做强特色专科,迈上了快速发展(fāzhǎn)之路,目前名列全国乡镇卫生院第2名。
“医院有90%的患者来自周边县市(xiànshì)。”这家湖南唯一的乡镇二甲(èrjiǎ)专科医院,年门诊量超过30万人次。
如今,以“江氏正骨术”为(wèi)核心技术的(de)浏阳市骨伤科医院已成为浏阳社港镇的地标(dìbiāo)。多年来,不少大医院都想高薪(gāoxīn)聘请江林,但都被他婉言拒绝了。“离开生我养我的土地,我会感到不踏实。”江林说。这些年来,他不断进行新技术、新项目的开展和研究工作,带领学术团队,逐步打造(dǎzào)浏阳市骨伤科医院大胆探索、勇于创新的氛围。
医道如正骨,需一寸寸修正,方能重塑生命脊梁。回首从医五十余载,江林的每一道(yīdào)“年轮”都刻(kè)着医者的初心。
1969年高中毕业后,没有(méiyǒu)机会参加高考的江林便开始正式跟随父亲学医。进入乡镇卫生院工作时,江林深知(shēnzhī)不能只靠祖传医术(yīshù)“坐吃山空”,要时刻保持学习和钻研的劲头。为了学习系统(xìtǒng)的中医理论和中西医结合理论,江林先后在湖南中医学院、湖南医科大学、北京前进(qiánjìn)大学进修。
从医50余年,江林十分注重临床实践,其研制的中药内服剂“治伤丸”、外用药“活血散”等药物,在(zài)临床上获得了(le)良好疗效;他还撰写了《易误诊的儿童肱骨远端(yuǎnduān)全骺分离》等论文,编著《江林医案(yīàn)精华》,进一步完善了传统正骨理论体系。
对于(duìyú)医道传承,江林从来不拘泥于门户之见。他支持儿子江涛去学习(xuéxí)西医(xīyī),也不把祖传技艺当作父子相授的(de)独家秘诀,医院的每一位医生都可以学习这一接骨技术。他说:“我的医术只会传给医德好的人(rén)。”在第四代传人当中,除了他的儿子江涛、侄子江永革之外,还有杨荣生、陶功林、黎意丰三位异姓弟子。
江林始终(shǐzhōng)遵循着“知识不带走,经验不保守”的行医原则,将自己宝贵的经验无私传授给医院骨科团队(tuánduì),共同(gòngtóng)发明创造了如竹弓牵引(qiānyǐn)、尺骨鹰嘴牵引、丹芍治伤(sháozhìshāng)丸、活血治伤散等实用的骨骼器械及膏丹丸散,同时在医院全面推行“老带新”工作,使“江氏正骨术”后继有人。
2016年,“江氏正骨术”列入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“江氏正骨术”发源于清朝末年,由江林的祖父江丕佑始创,经江林(jīngjiānglín)之父江述吾发展,传至(chuánzhì)(zhì)江富昌(jiāngfùchāng)、江林、江晓三兄弟,再(zài)至江涛、江永革等人,已有百年历史。和正骨医术一同传下来的,还有先祖的三句话,“习武防身,学医济世,扶贫救苦”。
行医之余(yú),他还积极(jījí)倡导医院全体(quántǐ)职工(zhígōng)与农村特困户、五保老人、残疾人开展心连心活动,为发放费用减免卡,定期开展义诊活动。他还经常为救灾、修路、建桥等公益事业慷慨解囊。先后获得全国卫生文明先进工作者、全国卫生系统(wèishēngxìtǒng)职业道德建设(jiànshè)标兵、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、湖南省(húnánshěng)卫生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工作者、湖南省五一劳动奖章、湖南省劳动模范、湖南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,评为“中国好人榜”“感动湖南”人物,获国务院、湖南省政府特殊津贴。2019年(nián),荣获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。
回忆起那个午后,江林滑着矮椅为患者(huànzhě)接诊的画面仍历历在目。如今听闻他获(huò)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的喜讯,橘洲君忽然懂得:所谓人民至上,是他俯身触诊时掌心传递的温度;所谓道德之光,是他五十年如一日扎根乡土的坚守——这(zhè)或许(huòxǔ)就是对“大医精诚”最质朴的注脚。
编辑/尹玮 校读/肖应林(xiàoyīnglín)
初审/彭培成 终审(zhōngshěn)/沐刃
5月23日,《中央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导小组关于表彰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(mófàn)的决定》发布。其中,“江氏正骨(zhènggǔ)术(shù)”第三代传人(chuánrén)、浏阳市骨伤科医院骨伤科主任医师、名誉院长江林获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,同时也是长沙唯一一个获奖者。
在浏阳社港镇(zhèn),江林的名字无人不晓。1952年,江林出生在湘赣边界一个骨伤(gǔshāng)医生世家(shìjiā),家族流传下一套独具特色的“江氏正骨术”,对治疗骨折、骨伤有独到之处。行医54年,他凭借一双“正骨铁手”,铸就(zhùjiù)了当地的一块金字招牌。
今天,和橘洲君一起走进他的(de)故事。
记得(jìde)那是一个工作日的午后,橘洲君走进浏阳市骨伤科医院,江林的诊室里人头攒动。在等待江院长(yuànzhǎng)的间隙,橘洲君点开(kāi)了浏阳市骨伤科医院公众号的挂号页面,只见“江林名医(míngyī)团队”近5天的号源全满了。
“这里(zhèlǐ)按着疼吗?这样有感觉吗?”未见其人,先闻其声,偌大的诊室里,一个(yígè)办公桌被病人(bìngrén)团团围住,橘洲君只得踮起脚尖,这才看到中间穿着白大褂的江林。只见他坐在一个离地不到20厘米的办公椅(bàngōngyǐ)上,俯身检查(jiǎnchá)患者的伤处,这个“专属座椅”,四个滑轮灵活转动,椅面却低矮得与寻常办公椅不同。
“您坐这么(zhème)矮,办公不方便吧?”
“这是我(wǒ)用汽车废弃的座椅(zuòyǐ)改造的,这个椅子跟了我20多年了。”面对橘洲君的疑惑,江林轻轻握住一(yī)位腿伤患者的脚踝,顺势将座椅滑向(huáxiàng)对方膝弯:“骨科很多病人(bìngrén)都是腿脚伤病,你看,我一伸手就能摸到病人的伤处,省得他们费力抬腿,减少病人挪动,增加我的挪动,看病就更方便了。”
这样(zhèyàng)“与人方便”的细节贯穿了江林的日常。
凌晨四点半(bàn),天(tiān)还未亮,社港镇的(de)街道寂静无声。江林已推门而出,步行10分钟抵达医院。查房、问诊、手术……今年73岁的江林,早已过了退休年龄,却依旧坚守在工作岗位,上午看门诊、下午(xiàwǔ)进(jìn)手术室,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,全年出勤超过350天。这样的日程,他坚持了近20年。一年下来,江院长的在诊时间大概有(yǒu)3600多个小时,接诊的患者约3万人。
“我从佛山坐高铁来的,右肱骨骨折两个月了都没见好,都影响工作了。”在诊室门口,橘洲君(júzhōujūn)看到(kàndào)了一位58岁的陈先生,他手里攥着X光片,裤腿上还(hái)沾着建筑工地的泥灰,“工友们都说,浏阳社港的江院长正骨之术一绝,我抢了好几天的号(hào),终于抢到了。”
“我只想让更多人看上病(bìng)。”这是江林朴素的心愿。每天,数百名患者从(cóng)湘鄂赣以及周边省市(shěngshì)慕名而来。为缩短患者等待时间,江林将门诊时间提前至清晨(qīngchén),每天门诊人数上百人,每年开出的药方超25万服。
“江院长的号才(cái)16块钱!”从娄底新化县过来的方女士手里拿(ná)着刚开的药方,语气里透(tòu)着轻松,“我这骨折在别处看,都说要动大手术,家里人连救命钱都备好了。刚才江院长摸了摸就说不用开刀,悬了好几天的心(xīn)可算是落了地。”
作为医院的业务带头人,江林坚持平价挂号,不设(bùshè)专家号,始终恪守“低(dī)手术率、低费用、低住院率”的惠民原则,严格执行3条铁律:能手法复位的,不动手术治疗;能门诊(ménzhěn)治疗的,不住院治疗;能钢针闭合固定(gùdìng)的,不切开钢板固定。
采访间隙,橘洲君翻开诊室(zhěnshì)窗台前泛黄的心声本,一个个“感谢”跃然纸上,一声声倾诉饱含深情,都是“病人至上(zhìshàng)”最生动的注脚。
“第一次去北京,长城也没去,颐和园(yíhéyuán)也没去,故宫(gùgōng)更没去,开了会就回去了。为什么?家里病人(bìngrén)(bìngrén)在等啊!来参加这个节目,我都买了今天晚上的飞机票,还有好多好多病人等着我啊。”5月23日晚央视综合频道《中国中医药大会》(第二季)《湘鄂医道》聚焦江林,节目中他谈及两次进京经历时感慨(gǎnkǎi)道。
“您像钉子钉在了(le)这个小镇一样,都很少出门。”
“坚持一亩三分(sānfēn)地,不让病人扑空,不让病人失望。”
“一个人带火一个小镇。”节目中,湖南(húnán)中医药大学校长易刚强如此评价(píngjià)。
社港是一个人口不到5万人(wànrén)的小镇,离长沙市区有80多公里的车程,正因(zhèngyīn)江氏正骨医院蜚声三湘四水,给小镇的市场繁荣、文化旅游和消费都带来了放大(fàngdà)效应。
“全院床位很紧张,我们测算了,每个(měigè)患者住院基本不能超过一周,这样可以释放‘流动性’。”社港医院副院长罗鹏告诉橘洲君,医院过去(guòqù)就是一家普普通通的(de)乡镇卫生院(wèishēngyuàn),1992年起挂牌骨伤科医院后瞄准细分赛道、做强特色专科,迈上了快速发展(fāzhǎn)之路,目前名列全国乡镇卫生院第2名。
“医院有90%的患者来自周边县市(xiànshì)。”这家湖南唯一的乡镇二甲(èrjiǎ)专科医院,年门诊量超过30万人次。
如今,以“江氏正骨术”为(wèi)核心技术的(de)浏阳市骨伤科医院已成为浏阳社港镇的地标(dìbiāo)。多年来,不少大医院都想高薪(gāoxīn)聘请江林,但都被他婉言拒绝了。“离开生我养我的土地,我会感到不踏实。”江林说。这些年来,他不断进行新技术、新项目的开展和研究工作,带领学术团队,逐步打造(dǎzào)浏阳市骨伤科医院大胆探索、勇于创新的氛围。
医道如正骨,需一寸寸修正,方能重塑生命脊梁。回首从医五十余载,江林的每一道(yīdào)“年轮”都刻(kè)着医者的初心。
1969年高中毕业后,没有(méiyǒu)机会参加高考的江林便开始正式跟随父亲学医。进入乡镇卫生院工作时,江林深知(shēnzhī)不能只靠祖传医术(yīshù)“坐吃山空”,要时刻保持学习和钻研的劲头。为了学习系统(xìtǒng)的中医理论和中西医结合理论,江林先后在湖南中医学院、湖南医科大学、北京前进(qiánjìn)大学进修。
从医50余年,江林十分注重临床实践,其研制的中药内服剂“治伤丸”、外用药“活血散”等药物,在(zài)临床上获得了(le)良好疗效;他还撰写了《易误诊的儿童肱骨远端(yuǎnduān)全骺分离》等论文,编著《江林医案(yīàn)精华》,进一步完善了传统正骨理论体系。
对于(duìyú)医道传承,江林从来不拘泥于门户之见。他支持儿子江涛去学习(xuéxí)西医(xīyī),也不把祖传技艺当作父子相授的(de)独家秘诀,医院的每一位医生都可以学习这一接骨技术。他说:“我的医术只会传给医德好的人(rén)。”在第四代传人当中,除了他的儿子江涛、侄子江永革之外,还有杨荣生、陶功林、黎意丰三位异姓弟子。
江林始终(shǐzhōng)遵循着“知识不带走,经验不保守”的行医原则,将自己宝贵的经验无私传授给医院骨科团队(tuánduì),共同(gòngtóng)发明创造了如竹弓牵引(qiānyǐn)、尺骨鹰嘴牵引、丹芍治伤(sháozhìshāng)丸、活血治伤散等实用的骨骼器械及膏丹丸散,同时在医院全面推行“老带新”工作,使“江氏正骨术”后继有人。
2016年,“江氏正骨术”列入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“江氏正骨术”发源于清朝末年,由江林的祖父江丕佑始创,经江林(jīngjiānglín)之父江述吾发展,传至(chuánzhì)(zhì)江富昌(jiāngfùchāng)、江林、江晓三兄弟,再(zài)至江涛、江永革等人,已有百年历史。和正骨医术一同传下来的,还有先祖的三句话,“习武防身,学医济世,扶贫救苦”。
行医之余(yú),他还积极(jījí)倡导医院全体(quántǐ)职工(zhígōng)与农村特困户、五保老人、残疾人开展心连心活动,为发放费用减免卡,定期开展义诊活动。他还经常为救灾、修路、建桥等公益事业慷慨解囊。先后获得全国卫生文明先进工作者、全国卫生系统(wèishēngxìtǒng)职业道德建设(jiànshè)标兵、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、湖南省(húnánshěng)卫生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工作者、湖南省五一劳动奖章、湖南省劳动模范、湖南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,评为“中国好人榜”“感动湖南”人物,获国务院、湖南省政府特殊津贴。2019年(nián),荣获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。
回忆起那个午后,江林滑着矮椅为患者(huànzhě)接诊的画面仍历历在目。如今听闻他获(huò)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的喜讯,橘洲君忽然懂得:所谓人民至上,是他俯身触诊时掌心传递的温度;所谓道德之光,是他五十年如一日扎根乡土的坚守——这(zhè)或许(huòxǔ)就是对“大医精诚”最质朴的注脚。
编辑/尹玮 校读/肖应林(xiàoyīnglín)
初审/彭培成 终审(zhōngshěn)/沐刃



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