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劳动者之歌」看“劳模书记”如何“点沙成金”
「劳动者之歌」看“劳模书记”如何“点沙成金”
「劳动者之歌」看“劳模书记”如何“点沙成金”维巴村,位于西藏拉萨北山夺底(duódǐ)沟里,这里曾饱受风沙侵袭。如今,错落有致的藏式农舍、郁郁葱葱的绿化带、纵横交错的小溪与整洁的乡村道路(dàolù)共同(gòngtóng)构成了一幅田园风光画,成为市民游客郊游、野餐(yěcān)的热门打卡地(dì)。而这一切转变的背后,离不开全国劳动模范、维巴村党总支书记尼玛的坚守。
这些年,尼玛扎根乡土,带领群众在乡村(xiāngcūn)振兴之路上勇往直前,逐步将落后小山村打造成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。在当地,他被群众亲切(qīnqiè)地称为(chēngwéi)“劳模书记”。
尼玛(右)在村委会与村干部交流(jiāoliú)工作。(新华社)
47岁(suì)的尼玛,黝黑的皮肤(pífū),消瘦的身形,高原风霜在他脸上刻下的痕迹让这位汉子显得比实际(shíjì)年龄沧桑几分。八年前,维巴村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,道路狭窄,坑洼不平,周围山上都是沙石,一刮风便黄沙漫天。为了(wèile)改变村里的旧貌,尼玛带领大家开启了“攻坚模式”。
“10年前全村只有400多亩林地,沙化严重时(shí),都站不稳脚(jiǎo)。”尼玛告诉记者。为此,他和村民一起开始根据(gēnjù)土质差异科学(kēxué)选种:沙化地种沙棘固沙,缓坡栽藏杨柳涵养水源,村道旁植观赏花木提升景观。
为说服牧民参与退牧还林,尼玛(nímǎ)挨家挨户算“生态账”:“绿化不仅能固土,还能造景,树荫能养三代人。”算盘声响里,维巴村退牧区转为集体林场,全村林场从10年前(niánqián)的400多亩扩大到(dào)1800多亩。现在,西藏柳挺拔,樟树叶泛着光泽,沙棘的根系(gēnxì)牢牢锁住(suǒzhù)黄沙,昔日荒山已被装点成“高原画廊”。
维巴村村民近年来在山上种植(zhòngzhí)的树林。(新华社)
作为一名村支书,尼玛(nímǎ)深知乡村(xiāngcūn)治理须发动群众力量,激发乡村治理活力。于是,他带领村“两委”班子,通过党建引领,逐步在当地形成“我的辖区我来治理”模式(móshì)。
去年夏天,村民(cūnmín)发现河道漂浮物堆积影响灌溉,10多名(duōmíng)村民便主动请缨要求参与清理,他们用竹竿和网兜打捞垃圾,清理面积超(chāo)800平方米。“以前总等着干部来(lái)解决,现在大家抢着干!”村民强巴央珍说。据悉,一年来全村累计清运(qīngyùn)垃圾超1.2吨,整治乱堆乱放10处,疏通堵塞沟渠(gōuqú)5条,村民正用双手将家园从“脏乱堵”变为“洁净美”。
维巴村地处城市近郊,如何因地制宜发展产业?近些年来(jìnxiēniánlái),尼玛一直在探索一条(yītiáo)“生态+文化”的文旅融合发展之路,力图实现资源变(biàn)资产、资金变股金、村民变股民。
2021年,维巴村(wéibācūn)迎来转折点。随着乡村(xiāngcūn)振兴战略推进,尼玛提出打造“好客藏家”的旅游品牌,计划将夺底辖区唯一的纯牧业组林宗组中10户农宅改造(gǎizào)为藏式家庭旅馆。消息一出,质疑声(shēng)四起。“房子改了还能住吗?”,“游客来了能赚到钱?”村民们直言担忧。
为打消(dǎxiāo)顾虑,尼玛带着政策亲自为村民(cūnmín)们释疑:“这次改造你们仅需承担小部分装修费用,主要由政府提供家具、家电及电路网络等配套基础设施。同时,辖区会引入文旅公司统一运营(yùnyíng),你们只需负责游客接待。”过去,村民居住的房子是土石结构的老房子,昏暗无光不说,一下雨还漏水,而走进如今改造后的林宗组,映入眼帘(yìngrùyǎnlián)的则是一栋栋设计美观、整齐划一的两层藏式小院。在这里,游客不仅能在客房远眺雪山美景,体验打酥油、挤牛奶等牧区(mùqū)特色活动(huódòng),运气好的话,还能偶遇国家二级重点保护(zhòngdiǎnbǎohù)动物岩羊(yányáng)成群结队在山上“撒欢”。
尼玛(左)在村里与一家农家乐的经营者交谈。(新华社(xīnhuáshè))
2022年年中,首批(shǒupī)改造的示范户“星空房”刚开业便迎来游客爆满,村民们又惊又喜。“每逢旅游旺季,一个月大概能赚到两万块钱左右!这下子大家的心就定了。”村民格桑达(gésāngdá)娃笑着(zhe)说。
如今的维巴村,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发景区、租赁闲置仓库、打造特色旅游项目等方式盘活集体资产,不仅让村民(cūnmín)们获得了(le)稳定的租金收入,还创造了众多就业(jiùyè)岗位。“维巴村村民年均收入已从10年前的7900元攀升至36800多元,2024年村整体总收入400多万元,其中有140多万元被(bèi)用于(yòngyú)村民分红。”尼玛告诉记者。
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(shìfàncūn)、全国乡村旅游示范村、西藏自治区脱贫攻坚(gōngjiān)先进集体、拉萨市首批乡村旅游示范村……在维巴村的(de)荣誉墙上,记录着尼玛带领群众探索高原特色(tèsè)乡村振兴之路的奋斗历程,其中每一步,都离不开扎实的调研工作。
“基层工作要靠脚步丈量。总坐在(zuòzài)车里,怎么发现破损的井盖路面?”这是尼玛常挂(chángguà)在嘴边的话。
在他看来,基层干部就像大管家,工作(gōngzuò)琐碎却马虎不得。在维巴村,尼玛(nímǎ)的身份总是(zǒngshì)随需求变化而灵活切换:邻里纠纷调解员、为孤寡老人运送取暖物资的“送炭(sòngtàn)人”、旅游旺季向游客讲解藏戏历史的导游……哪里有需要,他就出现在哪里。
尼玛(右)与村民一起疏通村中水道。(新华社(xīnhuáshè))
当被(bèi)问及维巴村的人口数据时,尼玛脱口而出:“513户,共1725人。”他就像行走的“活(huó)档案”,村民家几口人、几间房(fáng)、收入来源、生活困难全都烂熟于心(yúxīn)。“在我眼里,村民们都是我的家人。”他如是说。
暮色中的维巴村,一盏盏灯火如星辰(xīngchén)坠落人间(rénjiān)。尼玛办公室的灯还亮着——最近,他正与(yǔ)“村两委”谋划新的项目(xiàngmù),打算继续依托维巴村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旅游资源,发展生态旅游,做大(zuòdà)“林卡经济”(藏语中“林卡”意为园林),壮大集体产业……尼玛的笔记本上(shàng)写满了规划。而窗外,他所“种”下的风景,正在夺底沟的晨昏中蓬勃生长。(文字:工人日报客户端特约记者 张中源 通讯员 张晓诗 图片:新华社(xīnhuáshè))
维巴村,位于西藏拉萨北山夺底(duódǐ)沟里,这里曾饱受风沙侵袭。如今,错落有致的藏式农舍、郁郁葱葱的绿化带、纵横交错的小溪与整洁的乡村道路(dàolù)共同(gòngtóng)构成了一幅田园风光画,成为市民游客郊游、野餐(yěcān)的热门打卡地(dì)。而这一切转变的背后,离不开全国劳动模范、维巴村党总支书记尼玛的坚守。
这些年,尼玛扎根乡土,带领群众在乡村(xiāngcūn)振兴之路上勇往直前,逐步将落后小山村打造成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。在当地,他被群众亲切(qīnqiè)地称为(chēngwéi)“劳模书记”。
尼玛(右)在村委会与村干部交流(jiāoliú)工作。(新华社)
47岁(suì)的尼玛,黝黑的皮肤(pífū),消瘦的身形,高原风霜在他脸上刻下的痕迹让这位汉子显得比实际(shíjì)年龄沧桑几分。八年前,维巴村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,道路狭窄,坑洼不平,周围山上都是沙石,一刮风便黄沙漫天。为了(wèile)改变村里的旧貌,尼玛带领大家开启了“攻坚模式”。
“10年前全村只有400多亩林地,沙化严重时(shí),都站不稳脚(jiǎo)。”尼玛告诉记者。为此,他和村民一起开始根据(gēnjù)土质差异科学(kēxué)选种:沙化地种沙棘固沙,缓坡栽藏杨柳涵养水源,村道旁植观赏花木提升景观。
为说服牧民参与退牧还林,尼玛(nímǎ)挨家挨户算“生态账”:“绿化不仅能固土,还能造景,树荫能养三代人。”算盘声响里,维巴村退牧区转为集体林场,全村林场从10年前(niánqián)的400多亩扩大到(dào)1800多亩。现在,西藏柳挺拔,樟树叶泛着光泽,沙棘的根系(gēnxì)牢牢锁住(suǒzhù)黄沙,昔日荒山已被装点成“高原画廊”。
维巴村村民近年来在山上种植(zhòngzhí)的树林。(新华社)
作为一名村支书,尼玛(nímǎ)深知乡村(xiāngcūn)治理须发动群众力量,激发乡村治理活力。于是,他带领村“两委”班子,通过党建引领,逐步在当地形成“我的辖区我来治理”模式(móshì)。
去年夏天,村民(cūnmín)发现河道漂浮物堆积影响灌溉,10多名(duōmíng)村民便主动请缨要求参与清理,他们用竹竿和网兜打捞垃圾,清理面积超(chāo)800平方米。“以前总等着干部来(lái)解决,现在大家抢着干!”村民强巴央珍说。据悉,一年来全村累计清运(qīngyùn)垃圾超1.2吨,整治乱堆乱放10处,疏通堵塞沟渠(gōuqú)5条,村民正用双手将家园从“脏乱堵”变为“洁净美”。
维巴村地处城市近郊,如何因地制宜发展产业?近些年来(jìnxiēniánlái),尼玛一直在探索一条(yītiáo)“生态+文化”的文旅融合发展之路,力图实现资源变(biàn)资产、资金变股金、村民变股民。
2021年,维巴村(wéibācūn)迎来转折点。随着乡村(xiāngcūn)振兴战略推进,尼玛提出打造“好客藏家”的旅游品牌,计划将夺底辖区唯一的纯牧业组林宗组中10户农宅改造(gǎizào)为藏式家庭旅馆。消息一出,质疑声(shēng)四起。“房子改了还能住吗?”,“游客来了能赚到钱?”村民们直言担忧。
为打消(dǎxiāo)顾虑,尼玛带着政策亲自为村民(cūnmín)们释疑:“这次改造你们仅需承担小部分装修费用,主要由政府提供家具、家电及电路网络等配套基础设施。同时,辖区会引入文旅公司统一运营(yùnyíng),你们只需负责游客接待。”过去,村民居住的房子是土石结构的老房子,昏暗无光不说,一下雨还漏水,而走进如今改造后的林宗组,映入眼帘(yìngrùyǎnlián)的则是一栋栋设计美观、整齐划一的两层藏式小院。在这里,游客不仅能在客房远眺雪山美景,体验打酥油、挤牛奶等牧区(mùqū)特色活动(huódòng),运气好的话,还能偶遇国家二级重点保护(zhòngdiǎnbǎohù)动物岩羊(yányáng)成群结队在山上“撒欢”。
尼玛(左)在村里与一家农家乐的经营者交谈。(新华社(xīnhuáshè))
2022年年中,首批(shǒupī)改造的示范户“星空房”刚开业便迎来游客爆满,村民们又惊又喜。“每逢旅游旺季,一个月大概能赚到两万块钱左右!这下子大家的心就定了。”村民格桑达(gésāngdá)娃笑着(zhe)说。
如今的维巴村,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发景区、租赁闲置仓库、打造特色旅游项目等方式盘活集体资产,不仅让村民(cūnmín)们获得了(le)稳定的租金收入,还创造了众多就业(jiùyè)岗位。“维巴村村民年均收入已从10年前的7900元攀升至36800多元,2024年村整体总收入400多万元,其中有140多万元被(bèi)用于(yòngyú)村民分红。”尼玛告诉记者。
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(shìfàncūn)、全国乡村旅游示范村、西藏自治区脱贫攻坚(gōngjiān)先进集体、拉萨市首批乡村旅游示范村……在维巴村的(de)荣誉墙上,记录着尼玛带领群众探索高原特色(tèsè)乡村振兴之路的奋斗历程,其中每一步,都离不开扎实的调研工作。
“基层工作要靠脚步丈量。总坐在(zuòzài)车里,怎么发现破损的井盖路面?”这是尼玛常挂(chángguà)在嘴边的话。
在他看来,基层干部就像大管家,工作(gōngzuò)琐碎却马虎不得。在维巴村,尼玛(nímǎ)的身份总是(zǒngshì)随需求变化而灵活切换:邻里纠纷调解员、为孤寡老人运送取暖物资的“送炭(sòngtàn)人”、旅游旺季向游客讲解藏戏历史的导游……哪里有需要,他就出现在哪里。
尼玛(右)与村民一起疏通村中水道。(新华社(xīnhuáshè))
当被(bèi)问及维巴村的人口数据时,尼玛脱口而出:“513户,共1725人。”他就像行走的“活(huó)档案”,村民家几口人、几间房(fáng)、收入来源、生活困难全都烂熟于心(yúxīn)。“在我眼里,村民们都是我的家人。”他如是说。
暮色中的维巴村,一盏盏灯火如星辰(xīngchén)坠落人间(rénjiān)。尼玛办公室的灯还亮着——最近,他正与(yǔ)“村两委”谋划新的项目(xiàngmù),打算继续依托维巴村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旅游资源,发展生态旅游,做大(zuòdà)“林卡经济”(藏语中“林卡”意为园林),壮大集体产业……尼玛的笔记本上(shàng)写满了规划。而窗外,他所“种”下的风景,正在夺底沟的晨昏中蓬勃生长。(文字:工人日报客户端特约记者 张中源 通讯员 张晓诗 图片:新华社(xīnhuáshè))

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