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资讯 正文

干涸半世纪的青土湖重现碧波 阻隔两大沙漠合拢

体育正文 203 0

干涸半世纪的青土湖重现碧波 阻隔两大沙漠合拢

干涸半世纪的青土湖重现碧波 阻隔两大沙漠合拢

每日甘肃(gānsù)网讯(wǎngxùn)(新甘肃·每日甘肃网见习记者(jìzhě) 马茸若)6月26日上午,参加“路易·艾黎中国情”网上主题宣传活动的媒体记者来到四坝文化遗址,追寻着一位新西兰人80年前的足迹,在青砖灰瓦间触摸历史的温度,在黄土陶片中聆听文明的回响,探寻路易·艾黎带领学生们艰苦奋斗、自力更生(zìlìgēngshēng),以及在开荒(kāihuāng)时揭开四坝滩(sìbàtān)文化面纱的故事。 路易·艾黎与中国的(de)深厚(shēnhòu)情缘始于(shǐyú)1944年,因时局变化,他决定将陕西凤县双石铺的培黎工艺学校迁往甘肃山丹(shāndān)。这是一次艰苦卓绝的旅程,他带领着60多名学生和27名难民(nànmín)工人,携带教学设备和物资,翻越4800多米的高山,历经风雪(fēngxuě)严寒,跋涉1000多公里,于1945年3月抵达山丹。抵达后,他并未(bìngwèi)停歇,而是带领师生们在四坝滩开荒种地、兴修水利,用(yòng)双手改造贫瘠的土地。他们组建生产小组,兴办农场,种植粮食蔬菜,确保学校自给自足,并发展纺织业,开创了(le)“教学+生产”的独特教育模式。师生们践行路易·艾黎提出的“手脑并用,创造分析”理念,缺什么就干什么:没有校服就成立毛纺组纺线织布(zhībù),食物不足(bùzú)就在四坝滩办农场。在山丹近十年间,他不仅是一位教育家,更是一位文化交流的使者,兴建医院,引入汽车、拖拉机、电灯等现代事物,与当地人民结下了深厚情谊(qíngyì)。 正是在1948年,路易·艾黎带领师生于四坝滩开挖水渠时(shí),意外挖掘出了精美的古代彩陶罐。凭借敏锐的洞察力,艾黎意识(yìshí)到其(qí)非凡价值,立即上报政府请求保护。这一发现,如同“开凿”出深埋地下的文明之光。1956年,经考古学家安志敏深入研究,这些遗址(yízhǐ)和文物被正式命名为“四坝文化”(距今约3900-3500年),一段沉睡数千年的辉煌历史由此揭开(jiēkāi)面纱(miànshā)。 四坝文化是河西走廊地区重要的早期青铜时代文化,以(yǐ)其独特的夹砂彩陶器著称,尤(yóu)以山丹四坝滩遗址的凸彩陶器和彩绘纹饰最具特色。陶器上常见的蜥蜴(xīyì)纹与三角纹组合,可能(kěnéng)蕴含着先民的信仰密码。其地理位置处于(chǔyú)东西方文明交汇的前哨,证明了早在数千年前,河西走廊已是连接中原与中亚、西亚的重要文化通道,为后来的“丝绸之路”奠定(diàndìng)了深厚的历史基础。 四坝文化的(de)发现(fāxiàn)与研究,为理解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,特别是西北地区(xīběidìqū)早期人群交流、农牧互动及东西文明互鉴提供了关键实物(shíwù)证据。如今,当地政府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,在遗址设立保护围栏,并建设博物馆和文化展览馆,通过实物、图片、多媒体等手段生动展示四坝文化的内涵。同时,积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,开发以四坝(yǐsìbà)文化元素为灵感的复制品、纪念品等,让古老的文明在新时代(shídài)焕发(huànfā)生机。 本次“路易·艾黎中国情”网上主题宣传活动,不仅(bùjǐn)是对路易·艾黎这位国际友人扎根中国、无私奉献精神的(de)(de)(de)深切缅怀,更是对由他“开凿”出的四坝文化(wénhuà)之光的一次致敬。通过追寻他的足迹,聆听文明的回响,活动旨在弘扬其中蕴含的兼容并蓄、交流互鉴的人类智慧,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。
干涸半世纪的青土湖重现碧波 阻隔两大沙漠合拢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